最新消息:欢迎访问天鼎牛网!本站推荐各种炒股必读书籍及炒股知识的学习及经验探讨!

股票作手回忆录与股票大作手回忆录

炒股书籍 股票小号手 307浏览

精彩纷呈的投机人生,带来怎样的投资思考?

引子

作为价值投资者,本是有几分看不起投机的。

所以,当我看到海通策略首席荀玉根先生,将《股票作手回忆录》列为市场类必读书目时,是颇有几分吃惊的。

再后来,这本书又意外的出现过两次。

一次在凌鹏先生的公众号上,连续发布了三篇书评,评价颇高。另一次,在张忆东先生的最近一次线下交流中,也提到早年看过这本书。

所以,吃惊也好,意外也罢。当它们连续出现的时候,就应该放下自己的偏见。于是,我默默将这本书加入了12月的书单。

实际上,作者的文笔很好,书的可读性很强。精彩纷呈的传奇经历,叠加利弗莫尔的敞开心扉,如果拍成电影,恐怕会票房大卖。

在利弗莫尔的人生中,可能最吸引人的地方,就是他曾多次经历破产,却又多次东山再起。每一次的蜕变,都让利弗莫尔的投机能力提升一个数量级。

然而,在这大落大起的热闹背后,利弗莫尔先生最终,却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人生。

让人唏嘘不已。

接下来,我就谈一谈,自己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体悟。

投机是感受市场,完善认知的过程

利弗莫尔从小就对数字很敏感。上学期间,他仅用了一年的功夫,就学完了三年的算术内容。

这份敏锐,体现在两个方面:其一,擅长心算,能够很容易的记住数字。其二,看见变化,捕捉股价波动背后的模式。

用计算机的语言来说,这很像【数据驱动的建模】,只不过建模的过程是在利弗莫尔的大脑中完成的。

在早期,利弗莫尔把行情收录器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,仅依据股价做交易,他就有着七成的胜算。

凭借这套建模系统,利弗莫尔与空壳证券公司的对赌中赚取了一万美元,既惊呆了自己的母亲,也让自身从此成为不受欢迎的人。

此后,利弗莫尔步入华尔街,开始做真实交易。然而,之前有效的模型,却迅速败下阵来。

一方面,实盘交易的滞后性导致成交价格与下单价格相去甚远;另一方面,交易本身就会影响市场价格。

利弗莫尔很快破产。此后,他开始深入的反思,最终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本。

这一次,利弗莫尔的交易系统,从总能实时成交的对赌虚拟盘,升级到适配真实交易延迟与滑点的市场实盘

用索罗斯的语言来说,这就包含了【市场的反身性】。众多交易者构成的市场,让每一次的交易行为,都会影响投资者的观察,进而引发新的交易行为,让市场呈现动态的不稳定性。

从交易系统建模来讲,这是一次重大的升级。

这之后,利弗莫尔再次回到华尔街,重新开始交易。

很快他拥有了足够的资金、经验和自信,开始急切地想试试这把新钥匙,却忽略了门上还有另一把锁:时机之锁

这一次,利弗莫尔开始升维思考,如饥似渴的研究起市场的基本面

这个升华的过程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三个阶段:

我已经观察到了某些事实,只是还没学会如何把它们综合起来。不完整的观察,不仅没能有好作用,反而拖了后腿。(觉知)

即使看准了大盘走势,也要确定时机成熟才能行动。(时机)

当股市开始朝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时,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了世界上最强大、最真诚的盟友:基本面。(契合)

这次升级的本质,是让投机的方向契合【市场周期】。正所谓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看清楚了大势,才能避免一叶障目,不见森林。不在大趋势向下的时候做多,也不在大趋势向上的时候做空。

这相当于,为微观的投机交易,提供了适合的宏观方向。剔除了不合时宜的妄动,结果就是交易系统的胜率进一步增加。

就这样,从建立【基本交易模型】,到容纳【市场反身性】,再到【宏观基本面】指导,利弗莫尔的投机方法论,一步步从局部走向整体,日臻成熟。

股票大作手回忆录

投机的关键,是对最小阻力方向的把握与追随

格雷厄姆曾说过:

投资者与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动的态度上: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,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。

对投机者来说,他所追求的不是确定能赚到的高额回报,而是利用价格的起落来获利

投机者之所以关注市场,就是为了确定价格变动的方向,即价格走势。我们知道,价格会根据遇到的阻力改变运动方向,也就是根据遇到的阻力上涨或下跌。

简单而言,价格像其他所有事物一样,会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,怎么容易怎么来。如果上涨的阻力比下跌的阻力小,价格就会上涨,反之亦然。

所以,投机者所要做的,只是耐心等待方向确定的时刻。信号一旦出现,这就是他行动的指示牌。

我们来看一个例子。

第十章中,利弗莫尔介绍了他在小麦市场的交易。几个月以来,小麦的价格一直在1.1-1.2美元之间波动,幅度很小。有一天,他和朋友们聚会,大家问他有何看法。

利弗莫尔告诉大家:“如果你们真的想在小麦市场赚钱,那么建议就是:关注市场,耐心等待!当价格突破1.2美元的时候就买进,这样就能很快赚一笔了。”

“为什么不现在买?才1.14美元。”一个朋友问。

“因为我现在还不能确定价格会上涨。”

“那干嘛要在1.2美元时买进?这个价位可不低啊。”

“你是想抱着大赚一笔的希望盲目下注,还是想明智地投机,稳妥地少赚一点呢?”

终于有一天,小麦的收盘价格超过了1.19美元,利弗莫尔做好了准备。第二天,小麦以1.2050美元开盘,于是他买进。接着,价格节节攀升,1.21,1.22,1.23,1.25,于是他跟着不断加仓。

这个例子,和之前我读过的《澄明之境》中,青泽先生对于趋势和结构的关系描述颇为相似。

核心在于,对于当时的小麦价格而言,1.2美元是关键点。突破之后,意味着最小阻力方向就此建立,新的趋势得以成型。

这个例子,还说明了股价的高低与最小阻力方向没有必然关系

在第十七章中,利弗莫尔谈到了他在小麦市场的另外一次交易。

1921年,美国的冬麦产量基本与去年持平,而1922年的春麦产量则将高于往年。而且,春麦可能比往年提前收成。当我看到作物情况的相关数据时,我也立刻想到煤矿和铁路工人的罢工。罢工已经影响到各地的货物运输,一定会给小麦价格带来不利影响。

我的看法是:罢工引起交通瘫痪,已经大大延迟冬麦的市场运输,而等到情况好转,春麦运输又即将启动。这意味着当铁路恢复运输能力时,会同时运来延迟的冬麦和提前收成的春麦,到时候大量小麦就会一下子涌进市场。这就是事实。

在这种明显的可能性下,同我看法一致的交易商们暂时不会买进小麦,除非价格下跌到能使买进小麦成为不错的投资。市场上没有人购买,价格就会下跌。带着这样的想法,我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。

通常,一个人应该能够在1/4美分以内的差价买卖100万包小麦。那天,当我卖出25万包小麦以测试市场操作动机时,价格下跌了1/4美分。由于市场反应没有明确告诉我答案,我又抛出了25万包。我发现我的卖盘被零散的吸入,而不像正常情况下由两三笔交易完成,同时价格又下跌了1/4美分。

此刻,市场的吸货方式,以及与我的卖出不相称的下跌让我立刻明白,市场没有购买力。情况如此,熊市明确了,我唯一该做的就是再多抛一些。

这个案例,让我对期货市场中经常听到的【试盘】一词,有了直观的理解。在交易中,利弗莫尔通过试盘,来判断阻力最小的方向,是否和自己的预测一致

有时候,更有趣的是,市场消息会顺应最小阻力方向。同时,交易者的选择性认知,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感受。

通过这两个案例,我们可以感受到:当投机者建立起清晰的市场感受之后,投机交易也变得简单起来。

投机者的思考需要独立

利弗莫尔在交易的时候,从来都是独来独往,独自做判断,独自承担交易结果。

然而,他却在书中的第十二章,讲述了一段自己是如何听信别人,让辛苦赚来的数百万美元付诸东流的故事。

故事的起因是,有一天,一位能说会道的书籍代理商,收盘之后来到利弗莫尔的办公室,不知不觉之间,以巧簧之舌让他买了500美元的图书。

这之后,利弗莫尔收到了帕西·托马斯的来信,请求与他见面。托马斯是棉花界泰斗,也是利弗莫尔崇拜已久的大人物,自然求之不得。

利弗莫尔认为托马斯的经营之道非常科学,是一位真正的投机家,也是位集梦想家的远见和角斗士的勇气于一身的思想家,见多识广,经历过大起大落,精通棉花交易的理论和实践,对棉花市场的实务和棉花交易者的心理早已了如指掌。

一来二去之后,他们两人经常见面。托马斯博览群书,博闻强记,表达起来妙趣横生。机智的言语令人印象深刻,能言善辩无人能及。

两人在一起的时候,对棉花市场进行过详尽的讨论。利弗莫尔不看好棉花,托马斯却相反。他列举了大量事实和数据,不断的灌输之后,利弗莫尔渐渐开始动摇对自己的市场解读的信任。

到了这个阶段,利弗莫尔感到:虽然并没有完全糊涂,但确实不再泰然自若,也就是自己已经无法独立思考了。

当两人开始讨论的时候,利弗莫尔对棉花市场看跌做空。随着逐渐接纳托马斯所说的事实和数字,他开始担心自己的立场是否没有正确的信息基础,于是开始回补空头,进而开始做多。

很快,利弗莫尔的棉花持仓达到了习惯的数量,然而市场并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。由于听信托马斯的言语引导,利弗莫尔不但没有及时斩仓,反而竭力支撑市场。

这一次的棉花交易,最后演变成一场灾难,利弗莫尔把大家的善意提醒当作耳边风,持续积累棉花的多头,最终几乎亏掉了多年通过股票和期货交易所积累的数百万美元资产。

不仅如此,祸不单行,利弗莫尔在了结棉花交易之后,生了一场大病。明白了自己做了多么愚蠢的事情之后,利弗莫尔结束了这场意外,让帕西·托马斯从生活中消失。

这个故事,寓意深刻,我从中感受到了两点:

  • 其一,个人的认知,即使再自信,也要保留合理的怀疑。当判断与市场相左时,即使不愿止损,也要严格控制仓位。
  • 其二,知行合一,就要求投资者可以倾听别人的意见,但不能盲从。盲从的最大问题在于,当需要决断的时候,无法做到知行合一,因为认知不是自己做的。

所以,作为一个投资者,就像彼得·林奇说的那样:自己做足功课,因为没有人能替你完成

投机者的内心需要宁静

棉花投机之后,利弗莫尔一蹶不振。整日忧心忡忡,紧张不安,心烦意乱,无法再进行冷静的推理。

他感觉一切都不对劲,甚至开始认为自己再也无法恢复已经失去的判断能力。

此后,利弗莫尔又有了一次神奇的经历。威廉森与布朗证券的元老,丹·威廉森通过利弗莫尔的朋友卢修斯邀请他见面。

席间,威廉森开出一张2.5万美元的支票,送给利弗莫尔作为初始投资资本,但要求他必须在自己的公司做交易。

利弗莫尔感到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,就收下了支票,在威廉森的证券公司开了户。

三周之后,2.5万美元变成了11.2万。当他去偿还支票的时候,被威廉森断然拒绝:“等你赚到足够多的钱再说吧。”

此后,利弗莫尔的盈利像滚雪球一般膨胀,逐步恢复到自己以往惯常的交易规模。

有一天,他开始卖空,其中包括切萨皮克大西洋公司的股票。之后的一天早晨,威廉森在开盘前把利弗莫尔叫了过去:“暂时不要操作切萨皮克大西洋了,你卖空了8000股,这个操作可够糟糕的,今天早晨我已为你平仓,并转为做多。”

我确信切萨皮克大西洋会下跌,因为行情上显示得清清楚楚的。不仅如此,我对整个大盘都看跌。然而,威廉森说道:“我这么做,是因为我正好知道一些有关切萨皮克大西洋公司的情况,这些你都不知情。我奉劝你,在我告诉你可以安全卖空前不要再卖空了。”

就这样,我亏光了所有的利润,甚至还欠了公司15万美元的债务。

几个月后,威廉森满面笑容的找到我:“我已经帮你清掉了所有的债务,而且还为你买进了10000股南大西洋的股票。”

结果呢,南大西洋跌了,而且一跌不起。最终,我亏欠的更多了。

同样的事情屡次发生后,利弗莫尔开始思考,最后恍然大悟:他被利用了。后来,他知道当他与威廉森见面的时候,威廉森的姐夫正病入膏肓,然后手中却持有大量的切萨皮克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股票。作为遗产,必须清算这些股票,然而当时市场已经进入熊市。

那时,利弗莫尔在市场中已经颇具名声,判断准确,且交易量大。通过他的虚假交易做掩护,可以减少数百万美元的损失。这个成本,比起让他负债又替他还债来说,小了许多。

不仅如此,还少了利弗莫尔这样厉害的角色,做对手盘。威廉森真是个厉害的人物。

离开了威廉森公司之后,利弗莫尔到其他公司做交易。但无论在哪儿,他都亏钱。整整四年,股市交易清淡,股民们一分钱都赚不着。

在没有机会的市场里强行做交易,只会让亏损扩大。最终,当利弗莫尔决定停止赊账交易时,已经欠下了一百多万美元。

利弗莫尔再次开始深度反思,最终他明白了,问题的重点不在于研读行情走势,而在自己的内心。

勉强交易,是因为希望赚到钱去还债。而只要有负债,他就会一直忧心忡忡。

这是个死结,除非能跳出来。利弗莫尔的过人之处在于,当他看清楚了问题的核心之后,做出了正确的判断。

最终,利弗莫尔选择,让个人破产。

利弗莫尔的这一段人生际遇,让我想起了李辛先生,在《精神健康讲记》中,所谈到的人体健康,首要在神。

从这个角度来梳理,可以清晰的看出利弗莫尔这一段经历,对精神与身体所带来的巨大负面作用:

  • 上一节,与珀西·托马斯的合作,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扰乱了利弗莫尔的心智,所谓【神散了】。大病一场,更多的是【神的扰动】带来的。
  • 这一节,被丹·威廉森利用的过程,是【神不在位】之后,进一步【神被干扰】,从而【能量越来越低】。
  • 离开威廉森,负债交易,却越负越多。这个过程,是【持续的能量消耗】。
  • 最终,宣布个人破产。是【心能转境】,让【神重新归位】。

李辛先生,将人的最佳精神状态概况为两个字:清明

所谓清明,即神处在清晰而又稳定的状态。所谓清晰,是神的敏锐度;所谓稳定,是神的稳固度。

应该说,利弗莫尔是非常有悟性的人,他曾总结道:

一个充满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进入股市赌博,这本身就是个错误。

从利弗莫尔的天资来看,其敏锐度毫无疑问是一流的。然而,稳固度方面,可能还有欠缺。这大概是他多次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吧。

后记

如果在两年前读到这本书,我大概不会有现如今的强烈感受,正所谓:

初闻不解其中意,再思已是剧中人。

读罢掩卷,我对股票作手有了新的认知。

作手的最大作用,就是在市场中主动引导投机者的行为,向预期方向发展。成功的作手,加速了市场趋势的实现;而失败的作手,更多是强而为之。这就像羊群之外的牧羊犬,早上将它们送至草场,晚上将它们赶回羊圈,那样的自然。若是做反了,恐怕就少了许多从容。

华尔街没有新鲜事,因为投机像群山一样古老,股市上今天发生的事,过去曾经发生过,将来也必然再次发生。

而股票投机永远不会消失,最根本的原因,是人性对它的渴求。

正是这份对人性的深刻洞察(既包括交易对手的,也包括自己的),让利弗莫尔,最终成就为一代投机大师。

然而,洞察不是终点,回观己身才是。

所以,作为投资者,如何在市场的风浪与诱惑面前,保持好内心的稳定与宁静,才是我们一生的功课。

附录

全书24章标题,每一个都充满了那种经历之后的智慧,特收录如下。

第一章:不要问为什么,原因总比机会晚来很久

第二章:犯错的是人不是市场,不要抱怨市场

第三章:股市上只有赢家和输家,除此之外再无其他

第四章:知道什么不该做,和知道什么该做同样重要

第五章:赌博和投机的根本区别:赌涨跌与预测涨跌

第六章:数字会说谎,大势是唯一可靠的盟友

第七章:试水:股价永远不会高到不能买进

第八章:舍弃先入为主,把偏见留在场外

第九章:先学会做对的事情,赚钱只是结果

第十章: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,致命的希望与恐惧

第十一章:态度不同是专业和业余之间唯一的区别

第十二章:人是容易被左右的动物,坚持独立思考

第十三章:最致命的是自乱阵脚,最费钱的是人情羁绊

第十四章:涨势总有尽头,就像跌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

第十五章:商战不是人与人的争斗,而是眼光与眼光的较量

第十六章:如果有唯一的内幕,那也只能是老板的行事风格

第十七章:理由不一定说得出,说不出的理由总是最充分的理由

第十八章:投机者的勇气,就是有信心按照自己的决定进行交易

第十九章:人性不变,陷阱不变,现在犯的都是前人犯过的错误

第二十章:让一只股票看起来活跃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真的活跃一段时间

第二十一章:止损和止赢同样重要,在能够脱身时尽快脱身

第二十二章:没有永恒的朋友,利益共同体只在有限范围内有效

第二十三章:内线和股民的心理博弈中,刻意地误导舆论总会笑到最后

第二十四章:有些人有时候能打败某些股票,但没有人能永远打败整个股市

转载请注明:江苏天鼎牛网 » 股票作手回忆录与股票大作手回忆录